报告范文调研报告

关于工会四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2011-10-20 本文已影响 2.54W人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找准我市工会在“四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举措,推动我市工会切实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切实增强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2015年7月中旬至8月底,市总工会组成调研专班,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调研活动。这次调研主要采取召开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工会主席、职工代表座谈会,问卷调查,查阅工会工作台帐资料,走访企业和社区工会等形式进行,共召开座谈会90多场,145名基层党政领导、173名基层工会主席、224名一线职工参加; 发放调查问卷6600份,回收6594份,有效问卷6582份; 走访企业和社区工会100多家。通过对调研掌握情况的汇总、梳理和分析,形成本报告。

关于工会四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一、我市工会在四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表现形式

(一)下达命令多,沟通协调少。

调查发现,我市工会组织行政化倾向一定程度存在,用召开会议动员群众,用行政命令、绩效目标来下达任务,用文件、传真、电话来发号施令,用简报文章反映成绩、用台账报表实施检查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上级工会部署工作任务 、下达工作指标前,与下级工会沟通协调不充分,对基层实际情况考虑不细致、不周全,有时一刀切,不顾及基层单位的差异性。

(二)调查研究多,掌握实情少。

每年全市工会系统开展的调研活动不可谓不多,但大多来去匆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与基层工会和一线职工缺乏深度交流,缺乏面对面的有效沟通,调研提纲过于原则和宽泛,针对性不强,没有真正关注到基层工会和职工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运用现代手段和群众语言与群众打交道方面较为欠缺,不善于鼓励和引导基层和职工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了解掌握情况不够及时、全面、准确。

调查研究对工作的指导、促进不够。在选择调研单位时,经常去的都是情况好的单位、事先安排的单位,有经验有典型的单位,久而久之,这些工作做的相对好些的单位,工作积极推动,获得的荣誉多,接受的上级工会指导多,工作越做越好,而一些条件差、基础相对薄弱的单位,领导去得少,工作不被重视,趋于边缘化,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打了折扣,工作差距越拉越大,造成了工作不平衡,冷热不均,两极分化严重。

有时为完成党政和上级工会安排的任务而被动下基层调研,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针对性、计划性,有时甚至就一个主题重复调研;有些调研,安排布置时声势浩大,调研过程热热闹闹,最终在形成调研成果时却虎头蛇尾,真正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不多。

(三)考核检查多,指导服务少。

工会的绩效考核、职工之家(小家)考核、组织建设考核等综合性、单项性考核检查名目繁多,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考核检查过程往往只停留在走走看看,搞搞座谈,听听汇报,翻翻台账资料等形式上,基层也疲于应付,有时甚至弄虚作假。多数考核检查不注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和工作要求、不注重跟踪服务,不能达到指导基层,促进基层提升工作水平的目的。

(四)开展活动多,职工认同少。

调研数据显示,我市工会每年虽然开展活动很多,但是职工认同度并不高,受访的职工只有41%表示参加过工会组织的活动。部分职工(多为青年职工)直言不讳地表示,工会活动质量不高,方式老套,吸引力不够。有些活动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场面大,但是并不对职工的味口、并不符合职工意愿,工会费了很大的劲,但有些职工认为没有实际意义,是搞形势主义,有浪费、作秀之嫌。

(五)工会组建多,发挥作用少。

从调查情况来看,78%的受访职工知道单位建立了工会组织, 66%的受访职工知道单位的工会干部是谁,但是只有26%的受访职工认为工会组织作用很大,29%的职工认为工会组织没有作用。由此可见,基层工会组建工作做得不扎实,重形式、轻实质、不规范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六)职工诉求多,真正解决少。

调研数据显示,85%的受访职工职认为,有困难和问题需要工会组织的帮助;90%的企业受访职工认为工会组织能够将职工的意见向企业经营者反映。但是,66%的受访职工认为在利益受到损害时,工会组织没有能力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工会干部普遍反映,对职工提出的诉求,工会没有硬资源、硬手段从根本上满足和解决,他们多数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很无奈。

二、产生“四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工会组织体制和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1、组织体制上。我国工会组织属于典型的行政机关的结构形式,各级地方工会的机构设置基本套用党政机关模式,享有特定的行政级别,并按照行政方式运作,没有充分体现工会工作特点。

2、考核方式上。党组织对工会一直延续着传统的、行政色彩浓厚的考核模式,未建立符合工会工作特点的考核评价标准和体系。工会自身也未建立起服务对象,即职工群众对工会工作的评价机制。

(二)工会干部宗旨意识有待强化。

部分工会干部认为工会是边缘化部门,对工运事业缺乏热爱,没有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工运事业的重要性,只是把工会工作当成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或是拉关系结识人脉的渠道,缺乏做好工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部分工会干部对职工群众缺乏感情,忘记了自己代表谁、联系谁、服务谁,在工作上没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想得少、做得少,不愿意沉下身子真正走近群众,真正倾听他们的诉求,真正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工作有趋易避难、避重就轻的想法。部分工会干部官本位思想和等级观念较严重,在职工面前摆架子、使脸子。还有一些工会领导干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简单化,不恰当地照搬行政机关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办法。

(三)工会干部能力素质存在差距。

1、思想观念滞后。部分工会干部思想观念守旧、僵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新特点,职工队伍结构的多元化、思想状况的复杂化认识不足,对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缺乏思考,导致应变能力差,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办法不多,应对不力、效果不实。

2、知识储备不足。有的工会干部对国家大政方针没有及时动态学习,工作不能有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不到点子上。有的工会干部对工会的专业知识学习不够,业务能力弱,不能很好的履职尽责。有的工会干部对先进科技知识缺乏学习,不能很好的适应办公自动化的要求,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手段开展工作。有的工会干部不钻研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找不到做群众工作的规律,抓不准群众的“生物钟”,工作做不到实处。

(四)工会资源配置较为失衡。

1、人力配备上。整个工会系统呈“倒金字塔”形,头重脚轻,上级机关编制多,人员足,基层编制少,人员少,且兼职普遍,全总关于基层专职工会干部应按不低于职工人数千分之三比例配备的规定落实不好,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如,武汉化学工业区工会目前无编制,实际配备干部2人;街道工会1个,2名干部均为兼职。东湖风景区工会核定行政编3个,事业编2个,实际配备4人,少配1人,但4人需承担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多方面工作;街道工会1个,7名工会干部均为兼职。青山区总工会下辖11个乡镇(街道)工会,工会干部55人均为兼职。东西湖区总工会下辖乡镇(街道)工会12个,乡镇(街道)工会干部35人均为兼职;其他区总工会(开发区工会)乡镇工会干部兼职比例达到60%左右。此外,有些区长期抽调工会干部(甚至是主要领导干部)从事拆迁、维稳等非本职工作,较多乡镇(街道)习惯把年纪大、身体状况不太好的同志安置性配备到工会岗位,使本就偏弱的基层工会雪上加霜。

2、经费保障上。现行工会经费分成层级是全总,省、市、县(区)总工会四级,有稳定的来源,但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社区)工会,以及近年来大量成立的工会联合会、楼宇工会没有经费来源,严重制约了其职责履行和作用发挥。此外,基层工会普遍认为下级工会向上级工会上解50%的经费比例过高,导致其开展工作和活动财力不足。

(五)工会机构弱化僵化。

1、基层组织削弱。尽管我国《工会法》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明文规定,不得随意撤销、合并工会组织,但事实上,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工会往往是首当其冲被撤并的对象。如,2013、2015年武汉机构改革中,市城管委、市卫计委、市文化局、市民政局等单位机构设置的文件中均未提及工会组织。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工会合并到党群工作部,工会专职干部大幅减员,有些由国有改制为民营企业后,工会组织更是名存实亡。有些加强基层工会的举措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如,全总提出在条件成熟的乡镇(街道)可以成立总工会,但机构编制职数均无法落实。

2、机构设置不活。工会领导机关内部部室设置多沿袭过去的老模式,与当前形势任务不匹配。比如,非公经济、信息化、农民工等应当加强的工作没有对口部门。同时,现有的有些部门的工作职能又交叉重叠。

(六)外部环境有待优化。

1、部分党组织重视支持还不到位。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党委领导干部对工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觉得可有可无,导致抓工会工作不主动、不积极、不给力。二是指导工作不到位。有些党委领导干部对工会的法规政策、基本知识、组织体制、工作特点了解不多、研究不够,不能及时地对工会工作把关定向、进行指导。三是考核评价体系不到位。工会工作成效没有纳入到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和分管负责同志的考核目标中。

2、工会工作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现行的工会法律法规、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有些条款制订时间较早,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职能,劳动关系的新情况、新特点不相适应,造成了工会工作的被动。

3、工会和职工参与渠道还不通畅。工会干部、一线职工、劳动模范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偏低,声音不够、力量有限。有些部门制订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改革措施不注重听取工会和职工意见。

三、克服工会“四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三种意识。

1、强化大局意识。吃透党的方针政策和改革发展战略,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分析,把工会工作放到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思考、把握和推动;树立工会工作的大格局理念,积极主动地争取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争取党政赋予更多资源手段;加强与其他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沟通、协作和联动,学会借势借力,提高整合、调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2、强化服务意识。把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作为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坚持以职工群众为中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职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当好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第一监督人。在提升服务能力、挖掘服务资源、完善服务手段、创新服务载体、拓展服务领域、形成服务体系等方面持续下功夫,特别要在打造普惠化的服务平台和运用互联网手段为职工提供及时、管用服务等方面要取得进步和突破,让职工有事情想得到工会、找得到工会,工会又能解决具体问题,使工会真正成为做职工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

3、强化责任意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多挑战,工会履职的难度大大增加。这种形势下,工会干部必须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研究、大胆实践,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途径。要以“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定力和毅力自我加压、克难攻坚;要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敢于担当、扎实工作,上对党和国家负责,下对职工群众负责,全面履行教育、维护、建设、参与四项职责。

(二)进一步廓清三类关系。

1、廓清工会与党的关系。工会与党的关系,本质上是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与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之间的关系。首先,工会必须主动、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这是基本的政治原则,也是工会组织的灵魂。同时,工会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要从自身的群众性特点出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二者互为条件、辩证统一,不可偏废和背离。

(2)廓清工会自身组织体系关系。坚持地方工会与产业工会相结合的组织领导原则。针对小微企业大量增加的现状,在区级层面探索组建产业工会的模式和方法;明确地方工会和产业工会的职责定位,以及地方工会对产业工会的组织领导原则。理清跨区域集团公司的工会隶属关系。强化基层工会以同级党组织领导为主,同时接受上级工会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健全完善上级工会与下级工会同级党组织的沟通协调机制。对于没有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要特别强调上级工会的指导服务。

3、廓清企业中工会与行政的关系。目前,很多企业工会成为了企业行政的附庸,政治上没地位、经费和人事上没保障,却又承担了大量本属于行政部门的琐碎事务,严重影响了作用发挥。按照《工会法》的规定,基层工会组织具备《民主通则》规定的法人条件的,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工会经费独立,工会主席是法人代表,从这个角度而言,企业工会与企业行政实质上是经济关系的双方代表,是对等关系。企业工会成为企业行政附庸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工会干部端的是老板的饭碗,要探索增强企业工会独立性的办法,强调工会与行政的对等关系,使工会干部能挺直腰杆为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说话办事。

(三)进一步革新工作运行方式。

1、革新自上而下的行政化工作套路。适度运用行政手段开展工会活动、管理工会事务有一定效果,但背离群团组织特点,常态化、不适当地套用行政手段和方法开展工作,会脱离群众。避免行政化弊端,工会要做到三戒:一是戒文山会海,尽量少开会、开短会、开有效的会、开有价值的会。二是戒唯数字报表论业绩,逐步减少以行政命令下指标推进工作的僵硬方式,加强上下级工会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强上级工会对下级工会的指导服务,下达目标任务要符合基层实际情况,既不好高骛远无法完成,又能有效推进工作。三是戒党八股式的官样文章,不说官话、套话、空话,多运用群众语言宣传群众、发动群众、部署工作。

2、革新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工作状态。新的时代条件下,职工结构多元、思想多元、诉求多元,工会必须不断创新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找准为职工服务的脉,才能把工作做到职工的心坎上。在工作重心设置上,要进一步突出维护职能,以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为重点群体,努力解决他们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要轻形式重实效,轻数量重质量。工作方法上,要跟上互联网+的时代步伐,综合运用网站、热线、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手段,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扁平化工作模式。工作时间安排上,要想职工群众之所想,急职工群众之所急,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安排工作人员值班,做到职工到访随时有工作人员接待。

3、革新自我循环的封闭工作模式。建立工会工作重要事项、重大安排事前征询职工代表意见制度,将职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建立会员评估工会工作绩效制度,把职工群众认可度、支持度作为衡量工会工作的重要标准。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建立工会工作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专家学者进工会”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与工会干部一起研究工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升工会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四)进一步夯实基础基层。

1、规范基层建设。转变重建制轻规范、重结果轻程序的做法,建立完善组建基层工会的制度规范,努力使建起来的基层工会达到有机构、有载体、有制度、有经费、有责任人、有绩效“六有”标准。要指导督促基层工会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和活动,形成在职工中的影响,增强吸引力、凝聚力,逐步消除“挂牌工会”、“空壳工会”。

2、增强基层力量。着力转变上下失衡、头重脚轻的局面。一是牢固树立工会经费为职工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观念,推动经费分成体制的改革,增加对基层工会的经费投入和补贴额度,使有限经费尽可能向基层倾斜;着力研究工会联合会、联合工会、楼宇工会、社区工会、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会无固定经费来源的问题,建立制度、开辟渠道,为其履行职责提供经费保障。二是充实基层工会人员配备,争取编办等部门支持,明确对区、街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会干部编制职数的核定,确保乡镇(街道)工会至少有一名专职工会干部;加强对协理员、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等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使用、考核、管理,确定合理的薪酬待遇,帮助基层工会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3、推进基层工会主席直选。杜绝基层工会主席由党组织或行政任命、委派等错误做法。扩大基层民主,以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整体,先低层后高层的方式逐步推行基层工会主席直选,使选出的主席真正符合群众意愿。通过职工信任的倒逼,激发基层工会主席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热情。

(五)建强干部队伍。

(1)加大作风建设力度。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严守政治规矩严明政治纪律”等活动成果,列出整改清单,切实整改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干部不断强化宗旨意识、群众意识,始终保持与职工群众的紧密联系,持续转变工作作风,真正把为民清廉、求真求实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思想和行动中。

(2)加大轮岗交流力度。建立完善工作人员在机关内部的正常轮岗交流制度,让干部,特别是年青干部进行多岗位锻炼和提高。争取党政支持,建立工会干部和党政干部的双向交流制度,切实改变工会干部“出生入死”、缺乏活力和动力的被动局面。

(3)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干部知识结构需求的培训计划。把法律、党的政治理论、工会业务知识、互联网技术等作为培训重点内容。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建立网上课堂,开办工会干部夜校等办法,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干部教育培训服务,提高工会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建立工会干部实践锻炼制度,让其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建立工会干部持证上岗制度,落实基层工会干部岗前培训的要求。

(4)加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力度。完善面向社会招聘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制度办法,规范招聘流程,保证录用人员质量。把工会招录人员纳入政府公益岗位,争取相关政策,拓展其发展空间。探索以外包形式聘请专业人才为工会工作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模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