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范文调查报告

高校职业心理教育调查报告分析论文

2007-07-22 本文已影响 2.24W人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职业心理教育调查报告分析论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心理教育;调研报告

1前言

随着我国近年来逐渐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为更多的有志青年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呈现出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趋向、就业心理与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变化。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调查

2.1研究对象

对某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380名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中有198名男学生,占52.1%;182名女学生,占47.9%。向抽样学生发放380份问卷,共收回380份有效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就业意向、期望、价值观及途径等几方面内容。

2.2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将自编涵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识、心理准备、就业意向、就业态度、选择标准、影响因素及途径等方面的职业心理调查问卷发放给被调查学生,问卷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调查采用封闭式形式,要求学生在选项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再采用统计法,将被调查学生回答的试卷样本进行收集后,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汇总。

3调查结果

3.1呈现多元化的就业意向和就业价值观

在“对期待的月薪”调查选项中,选择“不足2000元”、“在2000—3000元之间”、“超过3000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11.9%、48.3%、39.8%。在“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调查选项中,选择“事业”、“行政机关”、“外企”、“私企”、“学校”、“自己创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4.9%、17.9%、13.5%、15.1%、5.1%、23.5%。在“就业的理想地区”调查选项中,选择“沿海省市”、“内陆省市”、“二三线城市”、“西部地区”、“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64.1%、19.2%、8.7%、2.6%、5.4%。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时,经济收入是其比较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半数调查学生期待月薪在2000—3000元之间;高职院校学生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不只是事业单位,选择自己创业的学生比例也较大,且外企、私企也逐渐受到认可;沿海省市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最理想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处于多重价值观和人格建构的重要阶段,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愿望也导致其价值观的发展呈现多元化。

3.2呈现出就业意识有待于加强

在“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及趋势情况”的调查选项中,选择“深入了解”、“较为了解”、“了解不多”和“一点不清楚”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7%、37.9%、55.7%、3.7%。在“为就业做准备预计从几年级开始”的调查选项中,选择“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13.6%、60.3%、26.1%。在“求职前对自己准确定位是否进行了准备”调查选项中,选择“已进行准备”、“不知怎样准备”、“等有机会再准备”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30.1%、64.7%、5.2%。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尽管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大部分都对就业的严峻形势产生一定的认识,但超过半数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不了解我国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和相关政策,且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二年级后才为就业进行准备。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观点是为就业做准备是必要的,但只有很少比例的学生进行了准备,大部分学生都不知怎样进行准备。结果表明学生不具有较强的就业意识,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3.3呈现出较高的就业期望

在“对就业难度较大的态度”调查选项中,选择“就业不管何种工作均可”、“找到与自己适合并有兴趣的工作再进行就业”、“个人创业”、“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1.3%、41.5%、21.7%、15.5%。在“选择所学专业进行就业的要求”调查选项中,选择“符合所学专业”、“尽可能符合所学专业”、“都可以”、“期望改行就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9%、61.3%、24.9%、8.9%。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学生期望从事的职业尽可能与所学专业相符,使自己的专业所长,得到更好的施展。但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在专业方面上基本不具有局限性,较高的弹性度,且不断增强个人创业的倾向。在青年群体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很多大学生的“大众化思维”和“就业观念”尚未得到自我的合理定位,还仍然怀有“学而优则仕”的心理,在就业方面还存有较高期望,择业时难以采取平常心态。

3.4呈现出单一的就业途径

在“求职采取的最优效途径”调查选项中,选择“利用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利用人才市场和招聘会”、“利用学校推荐及有关信息”、“利用互联网”和“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52.8%、26.2%、14.2%、4.7%、2.1%。在“最希望获得学校帮助的方面”选项中,选择“就业信息”、“应聘技巧”、“相关政策”、“就业心理指导”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2.8%、32.2%、16.4%、8.6%。在“最期待的职业指导方式”选项中,选择“讲座报告会”、“咨询”、“开设相关课程”、“就业指导材料”、“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22.1%、29.3%、32.4%、5.3%、10.9%。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利用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是学生认为求职的最有效途径,其余依次利用人才市场和招聘会,相对单一的就业途径主要还采用传统手段,利用互联网等形式都是信息时代出现的新方法。针对就业形势较难的情况,学生最期望学校为就业提供更多信息和技巧,并利用开设课程给予专业指导。

3.5呈现出较多的就业影响因素

在“导致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的原因”调查选项中,选择“实践经验不足”、“过高的就业期望”、“所学知识脱离企业要求”、“招生规模扩大”、“其它”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2.7%、21.5%、15.8%、13.5%、6.5%。在“在实际找工作中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十分有价值”调查选项中,选择“完全不是”、“不是”、“不一定”、“是”、“完全是”的高职院校学生分别占到4.3%、14.6%、52.8%、25.4%、2.9%。由上述调查结果的数据分布可发现,学生强烈需求培训就业技能,无法达到所需的服务资源和就业指导;针对有关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提供有效就业指导,设置课程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保持的态度不乐观。高校设置专业与就业指导符合市场化需要,并从某一方面反映出来,从而为毕业生就业发挥出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刘颖.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科学大众,2012(10).

[2]林杰斌,刘明德11.0与统计模型构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